黄子为| 米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

我是米公益的秘书长黄子为,刚刚硕士毕业,从事米公益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今天我来讲讲米公益的模式及自己的工作经历。我一开始接触公益是在高考后,暑假比较空闲就去了志愿者驿站,也就是图中左边的小屋里,每天去那个地方值班。后来进入了大学,大一的时候担任班长,有一些任务就是号召大家一起来捐款,一开始大家热情高涨,觉得可以为社会出一份力。慢慢次数多起来后,大家的热情不断在下降,这次捐款是资助山里的某一个孩子,但山里的孩子过得怎么样也没有反馈回来。第三个事情是三下乡支教类的活动,这种活动筹备周期很长,暑假去之前就要做一个学期的安排。除了读书,我还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及比赛。当时也在思考:做公益是不是要下一个大决心才能去做?所以一开始我对公益的印象不是特别好,我相信这是很多同龄人当时对公益初体验的缩影。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我的两个师兄——王子、莫子皓拿出了差不多10万元的奖学金创办了米公益团队,说是想要创建出一种高效并且有趣的模式出来,我一听觉得很好玩就加入了。后面不断地深入和了解,不断地跟他们一起探索,把这个模式慢慢搭建起来,就变成了这个图中所描绘的模式。我们现在运营着国内最多人使用的公益APP,就是米公益。满足百家知名企业公益需求,同时我们也帮着多个公益项目上线。我们的宗旨是中国“善”市场一站式公益解决方案提供者。
再来介绍一下米公益的模式。首先讲讲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知道很多人都想去做公益,但很多人都没有做好,说明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和痛点,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缺钱、缺时间。我们希望能够构造一种有趣好玩的公益体验,传统公益并没有给我带来这样的东西。在企业方面,结合我之前接触的企业客户例子,有可能突然间老板一拍脑袋,说现在公益这么流行就去做公益吧,但下面的人一脸疑惑,不知道怎么去做。有可能是下面人有想法,知道怎么去做,亲力亲为,但有可能没有那么专业,效率没有那么高。第三个是企业有长期的投入,有相关部门和基金会也需要连接公益行业内的相关资源以及新的玩法。对于NGO、基金会机构来说,也存在缺乏一些有效的传播以及项目管理的现象。
基于这些痛点,我们希望打造出一个平台,把各方都拉在一起,提升各方综合体验,降低行业总成本。对于用户来说,可以通过健康任务,体验积攒大米,把大米捐给公益平台项目,致力公益项目。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可以在我们这里匹配到跟他品牌调性非常相符的公益项目,并且能够提供传播的相关服务,按效果进行付费。对于公益机构来说可以直接地获得资金的支持,要做的是把公益做好,把反馈按时交回来。整个模式下,米公益在中间,个人输出人气,收获良好的公益体验。对于企业来说输出的是资金或者相关配套资源,收获的是用户的人气以及米公益策划的与品牌调性相符的公益项目。对于公益机构来说能够获得资金,需要做的是输出很好的公益体验。
前面的米公益模式还是比较偏理论化,现在给大家讲讲我们是怎么做的。第一,用户通过早起、走路、答题、记录和分享生活,做对自己有益处的事情就可以赚米。第二是选中自己喜欢的公益项目,把米捐出来,当项目达到筹米目标,资方就会给它们捐出钱。所有公益反馈会由公益机构及时地反馈回来,到平台上,同时捐赠给公益项目。
我们现在已经发展了五年,用户在迅速增长,去年年底的时候已经超过230万人次。我们现在跟一百多个企业合作。基于这些,我们的两位灵魂人物获得了30岁以下的福布斯商业领袖的荣誉称号。
我们用户时常自发或集体表白米公益,我们有一批非常可爱的用户,从我们一开始的起来陪伴到现在,自发地给我们庆生,做一些图册和视频,还送我们一些他们当地的家乡特产零食等,每次给我们表白的时候我都非常感动和感谢他们,这是我们继续做米公益的原因之一。谢谢大家。
△封图来源:yunt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