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想问各位一个问题:
您在过往的岁月里,和别人谈论过死亡吗?谈论过的请举手。您陪伴过长辈走完临终的阶段吗?我们十方缘做的是临终老人的呵护,也就是临终关怀。临终关怀不仅包含医生的姑息治疗,护士护工的舒适生活护理,还有社会支持系统,而且还需要心灵的呵护(精神慰藉)。临终关怀分为四个方面,长辈处于这个阶段时,大部分会被送到医院,由医生介入。医院确认为需要长期卧床的状态后,会转到家里进行护理或者在养老院,由护工、家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护理。还有社会的支持,政府的支持,即不断健全的医保政策及社区提供良好的氛围营造。前面三个方面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但另一方面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的,当老人出现一些心理上问题的时候,比如说有情绪了,更暴躁,或者说不满意,或有各种各样你觉得他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他了,这时候家人会想到可能是老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但大部分不会成为心理疾病,更多是需要你的关注和爱的陪伴,所以需要的是心灵呵护。临终关怀这四个方面都是缺一不可的。提到临终老人,很多人都认为指的是那些马上要去世的,只有剩余短暂时光的老人。我问一下各位:您的身边是否有失能、失智、医学无法治愈的老人?我们有时会提到的阿尔茨海默病症,或者医学无法治愈的癌症,这些人正是在慢慢地走向临终的阶段。对于临终老人这个概念,国际上有很多定义,十方缘定义为放弃主动治疗的失能失智老人。我们在养老院遇到一些老人,他们是长期卧床,无法行动,甚至长达十年之久,这足以说明医生、保姆、护工、家人陪伴非常尽心尽力。但这样的老人,难道不是临终老人吗?只是我们不愿意用“临终”这个词来描述,会觉得用这个词心有不甘,毕竟他还没有临命终时。
我再提出一个问题:谁能保证自己能活到明天?或者谁能保证自己能活到明年?
(现场没有人举手)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会走向终点,然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意外、灾害、车祸,可能一秒钟这个人就失去了生命。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保证。
临终老人的概念在扩展,每个人都在面临这个话题,都在去“临终”这个路途中。
很多人会屏蔽数字4,这反映了我们不想去谈论死亡的恐惧心理。所以我们乐观地说,把它屏蔽掉了就好了。在商业领域,一定不会有很多“4”的出现,如果有的话,一定是价格最便宜的那个。北京最堵的时候是限车牌号4的。这栋楼里不知道有没有带数字4的东西,虽然我们处于4层,但却会乐观地认为是在5层。未知的恐惧没有什么,因为没有人能够去经历一遍死亡在回头告诉我们死亡是什么。有些人做过研究,说死过一次的人往往活得特别潇洒。上次在一个论坛上,有一位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有名教授突发疾病,处于濒死的状态,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很多好听的音乐,他太享受那个过程,以至于回过神来的一瞬间非常生气,表示自己为什么要回来,为什么要救他,刚才那个状态简直太好了。他体验过后发现,原来死亡不是掉入黑洞,而是那么美妙。后来这位老师的生活变得非常乐观,因为他体验过,能如此体验的人真是太幸运了。
我们整个社会不谈生,更不论死。周围凡是喜欢谈生论死的基本都成了专家,思想家、哲学家都是喜欢谈论生死的。很多人也都会自动忽略这样的话题。“生”还稍微好一点,亲子教育每天都在传播宝宝是怎么来的,要有性教育、性安全。但对于死亡我们接触太少,基本上我们不会去谈论。来我们这里做义工的,一些年轻人中就说,自己小时候喜欢讨论死亡,看死亡方面的书籍,家里人特别担心是不是要去寻死、有抑郁倾向。其实他们只是想要去探索这样的未知。
死亡这个话题我们躲不过,所以需要乐观地面对,十方缘就是这样的组织。有一个数据是失能老人现在已达到4000万,其中不包括失智。每个人都会面临临终,所以这个数字会不断地增加。
还有一个数据是中国的自杀率比日本、韩国低很多,但有一个群体的自杀率在上升,那就是老年人。我们在身边会听说过老人选择自杀,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其实背后缺乏的是一份心灵的呵护,缺乏的是周围人对他的爱与陪伴。我相信一个身边有爱的人、心里有爱的人,得到周围人悉心陪伴的人,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恶意的不开心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谁来呵护这些老人?就需要社会广大的义工还有老人家属。十方缘组织义工服务去养老院、医院、社区去陪伴那些老人。通过文化活动、传播,让家属学会陪伴老人的方法多。所以我们把总结出来的十大技术总结成教材还有视频,大家可以方便学习。有些人会问:我身边有一个老人处于这样的阶段,你能不能派义工陪伴一下?我们会说最好的陪伴者是家人。
我28岁进入这个行业,到今年32岁,我的其他朋友都在当老师,有一个朋友知道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说你的心灵太强大了。
有人问做临终老人心灵呵护的义工需要什么背景知识?心理学、护理学?我会说你只要有时间、有爱心、愿意陪伴这些老人都可以。你只要把一天或者半天时间放在老人身上就可以。然后我们会给你提供相应的星级义工培训。十方缘义工伙伴里有初中生、高中生、职业人、自由工作者,也有喜欢跳广场舞的大妈,还有社区里的很多老年人,还有一些不识字的,他们都能做,在座的各位也都可以。
十方缘中特别重要的几种文化,今天与大家分享最主要的——“陪伴生命喜悦成长”。有人问我,你们陪伴临终老人之后,是否需要大量时间给义工做心理疏导?这个问题特别好,我们第一给义工做培训会普及这样的文化。所以我们的愿景是“陪伴生命喜悦成长”,陪伴的是临终重症的老人,我们相信两个生命在一起是可以同频共振的,我们希望每个老人都能够安详、平静地离世,在最后那一刻是感受到爱与祥和,那么义工的生命状态也会用方法处于安详平静和爱的状态。义工不仅陪伴了老人,老人更是用一生的智慧和沉淀的精华陪伴了义工。老人会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一辈子该如何过。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生命教育。
如果内心是憋着一股劲,觉得别人好可怜需要同情,那么说出的话和陪伴他的状态也绝对不正确。我们的义工服务之后都特别开心,会很感恩有机会和老人交流,交流的不是他所有的痛苦,而是通过交流看到完整的生命,与这个生命本身做交流。
我们的价值观是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我们不去分析环境和他面临的问题,而是去实现人与人交流最简单、最宝贵、最有价值、最有效的爱,去传递一份爱和一份最高品质的陪伴。现在说“常回家看看”,然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在家人身边你却沉浸在网络世界里。我们陪伴40分钟,高品质地待在一起,交流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也透过老人的倾诉,发觉他所经历的的从低谷到回旋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会为你带来很多思考。我们和家人在一起聊天、陪伴时,脑子里会有特别多的评判、定义,特别是对父母说“你怎么这么做”,所以要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安静平和地陪伴就好。

这是我们的一张照片,照片特别简单,陪伴一个人,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的是容颜、外貌、环境,不变的是对爱的需要。
我们通过和临终老人接触,发现了社会缺乏生命教育的问题。我们很多义工发现,去陪伴老人以后夫妻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和孩子的关系改善了,和婆婆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领悟到了——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的价值观,就是要高品质地陪伴。婴儿的出生是家庭兴旺的希望,老人的临终是家人成长的机会,去面对死亡、谈论死亡,共同触及这个话题。
我们所作出的一些成果,很多文章都发布在网站上,大家都可以去了解。
临终关怀不只有北京十方缘一家组织在做,全国已经有70多家团队在做这件事情,我相信你的家乡也已经有了这样的团队。我也相信临终关怀在以后也会变成热门的话题,感恩大家。
△封图来源:yunt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