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助推社会公益项目

在开始之前,我先想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知道现在中国乡村有多少人口吗?这些人中,有多少人是孩子,又有多少是留守儿童?是的,现在中国乡村有5.7亿人,其中有1亿多孩子,这中间有多少是留守儿童?

经过统计,有两个数据,妇联给出的是6000万的数据,统计达2000多万,标准不尽相同。但是留守儿童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先看看这个短片。

这个短片于2015年拍摄,“禾趣计划”是一个关注留守儿童的组织,为留守儿童们带来欢乐。“禾趣计划”与当年的希望工程不一样,希望工程是在我们这个国家整个都处于匮乏时代,那时候给小孩子送去资金与物资,促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当然现在还有一小部分地区需要这样的帮助。但改革开放几十年以后,如今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心灵慰藉,需要把他们的创造力更好地激发出来,让他们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的主导方向是在农村帮助农民建立综合农协,综合农协跟一般的合作社最大不同是不只做经济,而是要用经济上赚的钱来支持家乡的老人、妇女、儿童,也就是说要形成经济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个循环链。”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做法最重要的一条是本土人才培养。

我们都是外来人,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在北京注册、成都也有办事处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全国这么大做不过来,所以我们的重点是培养当地的乡工,即乡村社区工作者,即在乡村的合作组织中,有一定工资或者津贴收入的,为农民服务的职业人员。开始有的人年龄比较大,后来有一批年轻人已经开始当上乡工,重要的条件是合作组织能够通过自己的经济运作给这些年轻人发得起工资。只有这样这些年轻人才能留在农村。现在已经有113个组织能够做到这一点。

开展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绘画、讲故事,栽培植物、美化村庄里的大水缸、电线杆等设施。

在河北内丘,我们与当地政府、供销社一起合作试点。很多小朋友在画家的指导下美化了一大面墙。

关于“禾趣计划”,我们希望它是以本土的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我们做计划时会看那个地方有没有农民合作社,有的话就培养农民合作社的人,把他们培养成乡工,然后手把手地教他们来做,让计划存续下去。避免现在农村支教一次性、短期性、没有钱就做不了的问题。所以支持乡村其实是一种课余教育,但这种课余教育爱乡爱土是要渗透到灵魂中去的。

第二,我们目前更多地利用整块时间做夏、冬令营。

第三,其实不光是一次性的夏、冬令营,而是让乡村社区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刚才那堵墙的地方,我们做了“美农空间计划”。“美农空间”是指乡村里废弃的一块空间,小孩子进去把这个地方打扮起来,整理土地,种一些东西,旁边设置小孩子课堂,小孩子阅览室,还有培训空间,这里就变成了社区公共空间。所有活动都可以在这儿做。做的这一切开始都是从“禾趣计划”开始的,从儿童拉动乡村整体的公共活动,乡村需要什么就在这里做什么。现在在农村找一块空地比较容易,但容纳大活动也不容易。所以有的地方分散了,比如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就用二十几栋房子,每栋房子给老百姓一年象征性地付一千块钱,然后把房子修一修、补一补,这个房子叫不倒翁学堂,那个房子叫童乐屋,用各种方式利用起来。现在在乡村能找得到空间,就看用什么方式组织。

集合性、集体性、群众性的活动是有意义的,把分散的人集中起来,人只有在团体中才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心灵上感受和支持。中国人的文化其实是群体文化,是乐群、合群的文化。改革开放我们搞包产到户以后,人分了、田也分了,在农村组织集体活动非常少。十几年前我下一个村子,只不过就组织了妇女跳了一次舞,一大群妇女把我围得水泄不通,就讲十几年没有跳过舞了,都掉下眼泪来,表示很愿意做这个活动,但苦于没有人组织。所以我们觉得在乡村里不但要做孩子组织,还要通过孩子把村庄的聚会做起来。这种聚会不是有些人搞的荔枝节、苹果节,把外面人招来买东西。这时候内外两个人群有个磨合过程,村子里面的人会觉得比外面的人低一等,这样不行。我们做的村庄聚会就是本村的,就是这些人,这些人自家的孩子、老人的聚会,这种聚会多做一些,对乡村的凝聚力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合起来就是乡村社区发展,乡村社区发展一定是综合发展的。我们挣钱为的什么,搞产业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乡村、妇女、老人、孩子都各得其所,还不是为了乡村有一个真正的生态环境,天也蓝、水也清的好空间。其实我们所有经济上的行为最终都是为了公共服务、公共利益,这一点就需要考虑:这个事是靠政府吗?政府扶贫未必能得到这样的结果。靠NGO?大量的人包括这里面肯定也是留守儿童出身的,你心里有念想,但有多少时间能回到家乡?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做点志愿服务就已经很不错了,还需要靠当地、靠本地自己的发展。而本地自己的发展第一个发展是什么?是经济发展,没有经济何来这样的服务?何来能够给回乡大学生一份还不错的薪水?这次十九大报告和1号文件所讲的乡村振兴是一代、两代人的,现在是2018年,到习总书记说的2050年还有32年,我今年69岁了,活不到2050年了,你们绝大部分不到30岁,加上33年你们的年龄还没有我现在大,现在正当时,恰好跟着乡村振兴走进中国成为发达的世界强国时代。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怎么做?第一条是产业振兴,6月1日我们在潘家园要做一个百乡工程发布会,换句话说百乡工程要想办法用农民、政府、企业等各界的支持力量找到自己的优势产业,先把自己的优势产业抓起来,好产品用新的微生物技术卖好价,让流通领域进行变革。好产品卖好价需要新产业,需要找到优势产业,还需要给农民真正增加收入,还需要政府搭建平台,需要综合性发展的农民合作组织联合会。然后推人才、设立基金。只有把事情做好,把方案拿出来才可以挣钱,挣的同时可以捐献一些,,不能让企业家无偿地捐赠、付出劳动,所以需要“产业兴旺、公益先行”,需要我们这一批人努力,也需要慈善基金的支持。

最后一条,事情如果没有标准,我们最后就没有办法把果实转化给社会。所以你们现在面临的是中国的重要时代,我不说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这个没有意义。但你们面临中国拐点上、向上腾飞的重要时代。从毛主席时代就倡导中国无论实力多么强大也不称霸。中国是低端国家,是从最底层爬上来的,知道艰苦困难和被人看不起、侮辱的滋味,绝不会这样对待其他比我们弱小的国家。但我们需要自强自立,在这其中,乡村正是中国的洼地。

所以中国这一代年轻人要争气,要明白中国最高的核心技术要有人去做、去攻关,洼地要想办法填起来,而洼地填起来是很困难的事情,5.7亿人口,中国这么巨大的农村用什么方式和城市一起前进,如何做到城乡融合?我们今天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从现在起到未来起码33年中要做的事情。

最近有一个说法是把年轻的时间点提高了,卫生组织说提到45岁,近年提到65岁了,我去参加会的时候老和他们说祝贺你,你都是青年,就我不是青年。按照我的年龄该进入老年了,但按现在的规范是中年,我69也可以算作中年,不是老年。所以祝贺各位在座的青年,要努力抓住自己的青春,真的能够在自己未来的33年中为中国乡村振兴,为整个国家的富强做出你们的那一份努力,这样日后你们就可以骄傲地说,我尽了我最大的努力。

扫描二维码,加入禾趣计划

Q&A部分:

Q:我有一个关于厕所文化的问题想问一下钱军老师,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厕所革命的事情,我听您讲的比较多的是怎么样从儿童抓起,尤其是城市儿童培养对厕所文化的教育,以及厕纸的提供反映了文明某种程度。你们组织有没有相关行动推广农村居民使用现代卫生的公厕或是自己消灭旱厕所做的努力,以及有哪些相关的规划?杨团:我们做农村公益项目的人员非常了解这其中的困难之。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推广旱厕,有公益组织推广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实际上由于与农民的习惯紧密相关,使用旱厕的规矩与规范比较不容易推广。后来有一个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不用水而是用负压抽气的方式。但这个成本很高,一个乡村最起码一百万。我们本想尝试,但是由于成本过高无法消化。我非常不赞成有冲水马桶,但用什么方式解决,我们下来可以讨论。农村产业发展起来,一定是社区怎么建设好,而社区怎么建设好,环境、生态都非常重要。还有一个问题是你刚才说的堆肥,现在人的粪便包括牲畜里头有大量的重金属,包括我们检验的鸡与鸡蛋等,清华大学在长三角地区的一个研究机构接了二三百份,最后发现重金属的含量非常高。所以这个问题一定是要经过微生物的技术处理。而微生物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又是一个难题,因为很多人不接受这项技术。问题是一环套一环,你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会发现是又会引发一大串的问题,只有把整体都解决了,开头的问题才能解决好。Q:我想问一下杨团老师,您刚才介绍到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和山西蒲韩社区的养老部分,现在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困难?如何动员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谢谢。杨团:山西蒲韩社区的养老的确是值得推广的典范,对此我写过专题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养老的做法是把老年人按照他们的情况分成三类:一类是失能的,第二类是75岁以上,走路摇摇晃晃,但是还比较健康能够自理。第三类是一些残疾人,有一些老年人拄拐能出来走,还不是失能失智的老人。解决的思路基本上以志愿者为中心,同时加上老年可以承担的费用,比如不倒翁学堂,每个老人交200块钱,这200块钱是早晨一顿饭和中午一顿饭,同时从老人交的200块钱里抽出一些付护理员的钱,但还不够,就用一些志愿者,在不倒翁学堂里每天有1-3个志愿者帮忙,通过较好的人力规划来解决这个问题。协会、合作社要不要付钱?当然要,租院子一年要一两千块钱,二是有设施,三是管理者,四是培训,这部分钱从哪里来?所以需要经济收益。失能失智的在家老人的照顾是需要费用的,所以采取由组织如农协、合作社组织做中间人,找来可以上门服务的女性服务人员,让两边沟通价格。大约800元/月,如果对护理人员不满意可以更换。也可以几个服务人员一天内每人上门提供一两个小时服务,我算过一个老人曾用了800多位志愿者。还有就是每天下午2:30-3:00,太阳好的时候,让这些老人坐在室外,有人教舞蹈、实践、捶打,还有讲卫生常识。这部分我称为常照预防。这一套东西主要是他们自己发明创造,自己发明创造不断摸索走出来的路很有章法,制度化还可以提升,也颇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导致周围村长、支书来找到我们说也想开展这样的活动,村子免费提供场地、人力、物资等方面的支持,这也是我们正在推进的一个项目。

杨子云:最后请四位嘉宾每个人用一句话概括演讲或者对观众说一句话,我希望这句话能够被大家所铭记与流传,谢谢。

杨团:乡村振兴是中国从现在起到未来一两代人当中最重要的公益领域,乡村振兴,公益先行。

△封图来源:yuntoo.com

上一篇:钱军:做一件天大的小事,我们其实很孤独

下一篇:林敏明:有行动就有力量,我们这样关注高墙问题

联系我们

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Email:csmr2013@vip.163.com

©2024 CSMR. AII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