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只是你身边的这一点,还有更广阔的领域值得你探索。」
分享嘉宾| 柳茜 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主席,南京市青联委员
大家好,我是来自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柳茜,2013 – 2015年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读书。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是由哈佛校友发起、哈佛教授指导的全球青年公益组织。我们就做两件事:一是讲好中国故事,二是助力青年成长。
论坛运营的项目都是围绕这两个主题的进行的,比如我们的中国行系列,把外国同学带到中国进行结构化参访,让他们了解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消除偏见。同时,我们也会开放一些名额给中国同学,让他们跟外国同学一起,从不同维度看我们自己的祖国。
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呢?在肯尼迪学院读书的时候,从经济讨论到社会课程,不管是什么课,中国都是被大家频频提起的话题。一遍遍听下来大家对中国的叙述,你会发现,外国同学对中国或多或少都有偏见。但是这些偏见不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因为他们判断所基于的事实是不完整的事实,或者被扭曲的事实。
我觉得我们改变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起码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真实完整的中国。那要怎么做呢?我当时是肯尼迪学院中国学生会的主席,开始我们办了很多中国讲座,邀请了研究中国问题的资深专家给大家讲中国。但讲座开始,放眼望去都是中国人,外国人非常少,因为这种严肃的讨论离他们太远了。
后来我们想怎么办?我之前参加过一个以色列之行,那个活动是把外国同学带到以色列去看以色列。去之前,我觉得巴勒斯坦人好可怜、好不容易,有很强的偏向性;但是十几天的行程回来后,我的想法变成了:以色列人经过了非常大的痛苦,很值得同情。人都是感性的动物,当我们对一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的人,有了真正的接触和了解之后,就会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合作倾向。我觉得这种事情很值得做,所以我在哈佛读书的第一年时办了哈佛中国行。
那么怎么做呢?我们设计了四个主题:社会体制改革,崛起中的私营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崛起中的社会力量与公民社会的形成,中国人对历史的态度。围绕这四个主题给大家介绍一个立体的中国。在介绍过程中,我们不做价值观引导,不会告诉大家中国这好、那好,什么都好,所以你要来中国;我们会把问题放在中间,邀请不同的利益方进来,从自己的角度说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同时给予足够的空间讨论。
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在这样的讨论中清晰起来的。比如,在进行社会体制改革的讨论时,我们的第一节课一直是在党校上的。中国在对外交往的时候往往会回避党团系统,因为话语体系不同怕引起误会。但是我们会想,我们带回来这些外国人,是希望他们之后跟中国有合作,做项目的时候想到中国的。
既然党团系统在中国社会有着如此强大的话语权,与其视而不见、遮遮掩掩,不如让他们理解这套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去理解他的作用。上完党课后,我们会带大家去国务院、外交部这些高大上的地方,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给大家讲政策制定;同时,我们还会把大家带到乡村去,让大家看中国乡村的发展实践是什么样的。今年八月份,我们就安排了外国同学到浙江金华看农村的发展。这种眼见为实的讨论,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我记得之前我们邀请了一位在国外读完政治学博士、现在在一个县做县长助理的嘉宾。他所在的村在做一个基层民主的实验:每年年底,全县的干部都要经过一次全民评议,超过多少人认为你不合格,就要强制被选下来。我记得特别深的,是我们嘉宾说:“你们可能不知道,基层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们对选票的保密级别堪比国家机密。选票一公布,两个小时之内就会有假票出来。所以我们用了各种方法区分真票和假票,像故意印错别字啊,有印刷墨点啊,选票纸张材质啊等等。
后来我们的外国团员跟我说:“茜茜,我觉得中国现在不能实行全国民主,因为整个人民发展状况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这就是看了真正中国之后的反映。这种交流很有益,所以我们把中国行扩大成了一个系列,不仅做哈佛,也扩展到其他学校。
其实外国同学看中国,他们的很多角度都不一样,能把他们的思考带过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每年中国行的时候,我们会开放一些名额给中国的青年,邀请他们作为中方代表跟我们一起走下来,让他们在跟外国人交流中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同时通过外国人的视角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国家。我来这个讲座之前还碰到了今年3月份中国行的中方代表,她是北大的学生,我们公众号里也持续在发布一些他们的感悟。大家都觉得这种行程是非常有益的,这种有益不是在于我认识了一个哈佛大学的同学,而是在于从他们的视角,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祖国。
哈佛中国行每年受到的关注比较多,新华社啊这些媒体都给我们做过报道。开始做哈佛中国行是希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把外国优秀资源引进来,可以让中国年轻受益很多。因此,后来我们又做了不同的项目,比如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挑选一些我们认为能成为未来社会脊梁的青年人,带他们去下基层认识中国,到海外认识世界。
除了这些交流类的项目,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转化落地,真正为中国引入更多海外好的东西。于是我们开展了名校中国导师计划,这个计划会邀请哈佛同学和中国同学结对子,然后请中国企业家、教授等做同学们的导师,类似于导师带徒的形式。大家会一起做一个课题,或者一个项目。这样一方面外国同学对中国的兴趣可以逐步落地,有些同学通过导师的通道到了中国的企业实习,也有一些直接把项目落到了中国。另外一方面,中国导师对海外的认识和探索,也可以通过哈佛的同学为通道,更好地延伸开来。对中国同学而言,也可以在与海外优秀青年交流过程中获得成长。
项目类的活动受益人数总归有限,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青年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广阔,于是我们举办了未来雕塑家全球青年分享项目。每半个月我们会邀请一位正在塑造未来的青年领袖,跟大家讲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什么。因为我们觉得青年的发展不是缺乏动力,而是缺乏眼界和高度,我们希望通过同辈分享,告诉大家:世界不只是你身边的这一点,还有更广阔的领域值得你探索。我们也承认,一个讲座可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听过讲座后大家一般该干嘛干嘛,比如该逃课逃课,该和女朋友吵架吵架,但是你听到的这些想法会像种子一样种在你的心里,等有了合适的机会,就会产生化学反应。
讲好中国故事,帮助青年成长这件事儿,我们一直坚持在做。但是,坚持下来非常不容易。之前分享的组织,包括美丽中国、益微青年,大家做的事情都是帮助乡村学生、支教,这是被大众接受和理解的。其实我们一开始的时候,也跟基金会联络过,能不能从你们那儿申请一些资金。基金会说还有这么多贫困地区学生吃不上饭、没有受到教育,你的这个事情不紧急,为什么要资助你?这是我们筹资面临的很大困难。
事情分紧急维度和重要维度,有紧急而不重要的、紧急而重要的,还有不紧急不重要的,不紧急重要的。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往往被大家忽略,而我们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我们带回来的这些外国同学,不敢说以后都是总统总理,但是起码都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如果在他们的事业早期对中国有个客观中立的认识,等十几年后他们有了政策和商业话语权,就有巨大的价值,对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和中国走出去非常重要。但是社会公众还没有意识到这类事情的重要性。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向社会传播我们的信仰。其实一开始相信我们的人并不是很多,公益组织的运营资金都是我们的小伙伴自己在出。但慢慢做下去,更多的人明白,生存重要,发展也重要;更多的人开始相信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多重要但没有那么紧急的事情上。
这件事情做的很辛苦,但是我们论坛的60多个志愿者,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坚持着,用心把他做好。什么让我们坚持下来?肯尼迪学院的校训是:你能为你的国家做点什么?我们相信,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只要我们不怕事小而坚持去做,聚少成多,就能为我们的国家带来改变。哈佛有个项目叫“From Harvard Square to Oval Office”,项目每年在学校选拔25—30名女性,给大家提供竞选、筹资、演讲等方面的课程,帮助女性领导人成长。我在哈佛的第二年入选了这个项目。
有一次我们上完竞选筹资的课,老师问大家,你们的下一个竞选筹资项目是什么时候?有个姑娘说,我的下个竞选筹资活动是下个月,为我的总统竞选筹资。这事儿要是放在平常,肯定是一片欢呼声,但是这一次是长久的沉默,因为这个姑娘来自索马里,在这个海盗猖獗的地方,总统候选人被暗杀的几率高达60%。我们问:“你害怕吗?”她说:“我有个做律师的先生,两个很棒的孩子,我的生活很幸福。但我这样幸福的生活对于索马里的同胞来说,显得那么虚无缥缈。所以我想回去,完成我作为索马里人的使命。我知道我的决定意味着什么,我和我的家庭都做好了准备。”
最后大家排队跟她拥抱告别,每个人都自发地跟她说:“我们等你,你一定要回来。”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个姑娘还活着。每个人对国家都有使命,既然有人能为了这个使命豁出自己的性命,我们的坚持又算什么?这是我们坚持做下去的原因,而且,我们会用心做好。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相关信息

*注:本文及视频为活动现场实录,部分内容未经嘉宾确认
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
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是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的系列活动。沙龙汇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公益人、有创想有行动的青年,就全球青年公益话题展开讨论,旨在增进青年对全球社会公益事务的理解,探索世界的更多可能。激励更多青年人参与公益,乐天行动,创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