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助推社会公益项目

最近两年,我主要做了一下几件事情:

一个是写了一本书,第一本叫《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第二本是《渡过2:接纳是最好的治愈》,第三本刚刚写完,正在出版过程中。

其次办了一个公号,名字也叫“渡过”,这个公号我认为是中国精神领域里影响最大的公号,而且从效果来看,是对精神疾病人帮助、互助更多的公众号。

第三,有一个社群。这是读者和我自己做的。

其他在做一件事,叫“陪伴者计划”,如果有时间我会稍微介绍一下,我认为是有开创性的,不仅对中国有意义,而且对全世界有意义。

今天是公益沙龙,我并不认为我自己是一个公益人士。因为我刚刚讲到的,我做的事情都是出于我个人的兴趣和内在需要,没有任何计划,完全是顺其自然,一点一点做出来的。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并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样的,可能有公益性质,或者说达到公益的效果,但实际上是为我自己做的,这需要给大家说明一下,不能把公益的身份拿到自己的身上。

为什么做自己的事情?我2012年初开始发觉自己有问题,出现各种症状,比如睡不着觉,最严重的不是情绪低落,而是自己的思维、行动注意力、决断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都出现了很大障碍,那时候才开始害怕。我跟其他所有疾病患者一样,都经历过非常迷茫、非常害怕的事情,因为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过程持续了7 – 8个月时间,中间还经过了一次误诊,说是抑郁症,其实是双向(双向情感障碍)。六年前双向在医学界不为更多中国医生所认知,误诊这段时间使我的病情非常严重。尽管我当时是非常绝望的,但我认为自己会好,坚持一段时间后,局面终于出现了逆转,很快治好了。当然临床治愈是一个概念,要说真正治好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只能说见效了,后来所有能力恢复了,就对这个疾病产生了兴趣。后来很多人对我带着称赞的语气,得过这种疾病的人愿意站出来承认是很需要勇气的。

我临床治疗见效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抑郁的未来》,那时候还没有正式研究精神健康的问题,只是出于经验总结写的,但现在这篇文章在我自己的财新博客上的阅读量达到16万。

后来为什么做这件事?

一个是瞒不住了,大量的患者是不愿承认的,能不说就不说。我原来在财经传媒的工作岗位十分重要,需要带兵打仗,整天冲锋上阵。因为我的职位所在,得了病,部队就不太可能活起来,没人管,部落散落了,所以这个事是瞒不住的,不存在要瞒的问题。

另外我干记者30年,形成了职业本能,发现问题的真相以后就千方百计地有动力地说出来。而且我不需要采访,是发生我自己身上的事情,就有一种冲动把自己认识的真相说出去。

第三个原因是这件事情于我来说过于戏剧性,我第一次认识到人的精神世界、精神疾病是如此神奇莫测。通过我半年以来的患病和治疗过程,临床治疗后我有特别强烈的热情和想法把这件事情搞清楚,所以立刻开始了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干了这么多年记者,因为工作训练我们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进入新的领域,所以我迅速认识到要学习精神健康领域,鉴于这个领域的特点,只能向患者学、向自己学以及向自己能接触到的专家学。所以立即采访,开始写作,慢慢越来越多,就形成了第一本书《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

这个过程今天讲起来很简单,但其实花了很多工夫,我曾经利用周六、周日到安定医院,坐在我原来的医生边上看他如何给患者看病。患者如果有意思,我会追出去进行联系,看他如何服药,以及治疗效果。

我自己建立的医疗档案,密密麻麻,很多很多,服什么药、效果怎么样,以及药和药之间的关系。这类工作我做了6年,所以我手头的病例、病案很多。关于精神疾病主要的药大约一百多种,常用的70多种,最常用的17种。包括药物之间彼此的关系,相对来说我比较熟悉。

再往后我进入了心理学。精神医学在大类上也属于心理学,是变态心理学,在精神健康医学之外的泛心理学,一直到今天我还在不断地研究当中。后来我感觉到心理学比精神医学更加复杂,而且涉嫌面更广,就像冰山一样,如果精神医学像海面上的一部分一样,那么心理学则更加庞大,学起来更加困难。我还在继续往前走。比较高兴的是,我现在过了50岁,但自豪的是我每天在进步,每天在接触新的秘密、新的知识,关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知识每天都在增长中。

后来办了一个公众号“渡过”。

咨询是什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向患者学,我写第一篇文章时就接触患者。这几年我认为自己对精神健康领域有了自己的认识方向,我们记者工作每天要面对那多复杂的社会现实,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很难认识。所以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方向,同时给患者做咨询,接下来是做点讲座,办点公号。

这个公号最初是我一个人在办,用我30年新闻工作的存量故事写作、编辑。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家属参与其中,他们不断地催促我干这个干那个。“我说别催,我是一个人,干不过来”,这是我经常跟他们讲的话。当然我很高兴,他们拼命地抢着干,而且还争,这是我很高兴的。这些事都是我自己有兴趣想做的,并不是为了公益而公益。

第三本书现在已经写好了,我在写第三本书的时候,对这方面的认识比第一本书有了更大进展。用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看待这个精神疾病,也就是我形成了这样的认知框架。在这样的认知框架后,用第一本、第二本写作方式就不够了,应该从更广泛的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的高度研究抑郁症,研究精神疾病,研究患者。进入患者的生活当中,更全面地用一种整体观、哲学观、生命观、人类观来写。

为此,我请了一个长假,用了大约8个月时间跑了20个省份,几十个城市,采访了60多个人,用了4个多月时间写完了这本书。书在三个月以后就可以出版了,这本书一方面表达了我对精神健康领域新的认识框架,另一方面是非常鲜活、非常曲折的,表达了一个人对精神健康领域的理解。

最后讲一下我现在在做的“陪伴者计划”。

“陪伴者计划”是什么意思?精神疾病和其他的具体疾病不一样,有其自己的特点。因为人类大脑太丰富、太复杂,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医生能够对人的大脑、人的心理、人的情绪完全做出准确的解释。对于这一点,中国在全世界领域里对于精神疾病健康的治疗是不够的。

在中国而言有两个体系:一个体系是诊疗体系,这个体系非常不够。因为中国目前有执照的精神科医生不够两万多人,实在太少,缺口是40万人。因为医生太少、好医生太少,每个患者就诊分配到的时间大约只有5分钟—10分钟,这点定时间完全不能满足患者。

另外一个是心理治疗系统,目前中国心理咨询师是一百万人,但中国心理咨询师是不能独立的,并且合格执业,因为里面有很多规范,包括金钱限制。尽管绝大多数患者都需要心理咨询,但心理咨询师远远不够。当患者患病以后,发病到痊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一开始不睡觉,看病看什么样的医生,药能不能吃,以及服药过程中出现什么困难,包括临床后如何康复,这一系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太多太多了,而前两个系统是完全无法做的。

所以需要第三个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最重要的是陪伴系统,这个陪伴系统,每一个患者都是需求方,供方是从痊愈的患者来,因为痊愈的患者有同情心,能够感同身受,换位思考。而且如果他们有一定的爱心、有一定的实践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前面讲到的两个系统的不足。同时很多患者不能回到自己过去的生活中,这个阶段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也需要把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贡献出来,这样对他们来说,如果他们能陪伴,是个人能力的展现,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就是“陪伴者计划”的概念:短期是诊治,长期是成长,全期是陪伴,让患者陪伴,让陪伴者得到经济上的回报和价值上的实现。我现在自己在编《陪伴者手册》,开始一步一步地训练陪伴者,当有一定的供方之后就着手,看能不能在中国现有的两大系统之外创建第三大系统:陪伴者系统。

如果能做成,对全社会是有意义的,甚至对全世界都是有意义的。当然这单单是想法和起点,还没有正在开始做。希望在我把陪伴者手册写出来以后,可以把计划做出来,对全社会有益。

上一篇:安然:建立医疗逻辑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下一篇:余哲:从新媒体传播角度谈如何开启一个公益项目

联系我们

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Email:csmr2013@vip.163.com

©2024 CSMR. AII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