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家分享三个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参与公益所经历的故事。一、学雷锋日敬老院志愿服务
大学生做公益服务,很多人会选择去敬老院为老人服务。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的时候,就有很多志愿者者和志愿服务队去敬老院。有一次,我们也去敬老院为老人服务,其中有一位志愿者到了敬老院,想为一位老大爷洗洗头。但是那位大爷很不情愿,说“不用洗了,我今天是第七拨了”。
二、乡村小学支教服务
在一次去甘肃乡村小学做支教志愿者的时候,我跟校长聊天谈论学校接受支持的情况,现在条件怎么样,有什么困难。校长带我们到了学校的仓库,仓库里有很多书包、文具、本子。这些看起来似乎很不错,孩子们没有什么困难了。但是校长说,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大家想不到,比如孩子们到了五六年级,刚刚进入青春期,特别需要干净的贴身衣裤。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这些孩子需要干净贴身衣物的需求存在不止一两天了,我们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来这里支教,却一直没有捕捉到孩子们真正的需求。
三、打工子弟学校支教服务
我第一次做志愿服务,是在大一的时候去打工子弟学校支教。那是一个周五下午,我们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才到达学校。一路上心里憧憬的场景是学校里的孩子们坐的整整齐齐,张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但是去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完全是熊孩子,一堂45分钟课,我们花了40分钟维持纪律,想讲的东西没讲出来,非常受挫。志愿者们去之前一腔热情,结果走的时候灰头土脸。
这三个故事反映出来的问题非常可怕。无论是老人对志愿者的拒绝,还是我们到了去志愿服务的地方没有捕捉到他们真正的需求,又或者去做公益之前没有理性的预期,这些综合起来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流失掉,越来越多的爱心刚刚注入这个池子的时候就蒸发了、不见了。
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多人都是到了大学之后才开始接触志愿服务、从事公益,如果在这条路上的起点收获的体验是这样的话,很可能在这条路上能够走下去的人不会越来越多。
好心+专业度才可能做成好事,所以我们发起了“青燕”青年公益伙伴计划,我们希望给做公益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让大家能够把好事做成了。我们开展的为期一个学期的培训,分了几个教育、社区服务、环保项目等几个学校里的志愿服务公益人才发展成长的领域,每个领域选取了几家比较优秀、我们认为特别优秀的公益组织,先让同学们去参访、调研、了解这些专业机构是怎么做的,之后回到学校跟大家分享展示,最后有一个工作坊,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支持。
让有好心的人办成好事,做着做着我们发现我们这些伙伴们身上发生了让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变化。他们说自己看到了社会上不曾注意到过的角落,很多人从小在安逸环境中长大,还不知道有那么多群体、社会问题值得去关注。同学们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做公益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通过这种方式自我实现。
我们做的事情除了给大家专业性的提升之外,更多让大家觉察到自己的更多可能性和更多价值,提升了同学们的自我觉察和社会关怀。我们项目已经开展到第三期,去天9月份发起,到现在是第三期,下一步会把伙伴成长模式尽可能从北京大学推广出去到更多学校,欢迎大家关注支持这个项目。
关于如何开启一个公益项目?我想分享12个字“去往何处、与谁同行、投入多少”。去往何处对公益人非常重要,在开启公益项目之前,必须是有明确的愿景和使命等强烈的价值观及专注热情,这样才能有明确的方向感。“与谁同行”则是要找到合适的伙伴协同工作。
在2016年3月份就想发起公益项目,在找合伙人及团队伙伴方面就耗时近半年,他分享到,在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之后才发现“兄弟同心其力断金”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最后4个字“投入多少”对大学生来说特别重要。我们在学校里投了很多的公益热情来做公益项目,但大学生还有学业、生活、找工作以及有各种各样的目标需要完成,所以在开启公益项目之前,需要想好我们为从0到1的过程能够投入自己的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的多少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