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2017乐天行动派年度公益盛典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成功举行。北辰青年创始人宋超应邀参与青年公益创业者九分钟闪电演讲,分享了他打造联动全国年轻人的成长实验——有趣人类实验室项目的教育创新。
我叫宋超,来自北辰青年,2016年从北大研究生毕业,见到大家非常地开心。和很多在座的师弟、师妹一样,我自己在本科期间就一直有一个支教梦,特别憧憬自己有一天可以去到山区,带着孩子们学习更多的东西。在2012年的时候,我当时保送研究生去北大之后,带领了一群小伙伴一起前往云南,我们希望把我们所认识的一些资源汇聚起来帮助那边贫穷的孩子们。
可惜我们去的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贫困山区,那边的贫困问题已经被政府妥善解决了,当我们跟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孩子们问到我们最多的是,哥哥姐姐,你们未来要做什么?怎么才能发现自己想做什么事情?我们发现他们问我们的很多问题,是我们自己曾经问过自己没有找到答案也就忽略了的问题。我们自己一直以为,我们想去帮助的是这样一群井底之蛙,却没有发现,其实我们自己也是井底之蛙,只是他们那口井旁边是山,我们这口井旁边可能是高楼大厦。可是大家都一样,所见甚少。
我一直是一个比较规矩的孩子,按部就班地读书、学习。在北大的几年里,去云南支教的事情对我的影响很大。而这几年中,我听到身边很多人讲的最多的一个词,是迷茫。大家也都感慨,不是说你是你所有经历的总和吗?可是我经历的也太少了,更可悲的是我们需要凭借这一点点经历去做出关于人生的种种重大选择,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甚至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在这样的一个纠结中徘徊。
毕业后,我自己终于想明白。于是从律所辞职,回到当时在2012年就创立的北辰青年。几年来,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些事情:在城市中,我们发起了城市白领和大学生的青年行动,我们在一千多个白领和大学生中筛选出60多个白领和大学生,带领他们在公益、商业、艺术等领域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这期间他们可能要经历他们这辈子都没有经历过的种种场景。

我们也会带领着15个人在30天的时间里,走遍中国的5个城市,在每个城市寻找关于这座城市的城市话题和关于这座城市的公益话题,我们看到了年轻人面对社会问题的那种兴奋和解决的欲望,我们更看到了年轻人当他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时的那种兴奋感和成就感。

后来,我们发起了一个叫做“有趣人类实验室”项目。这个实验室在10个月的时间里发起100场实验,其中一个实验就是阿培的“请你来睡觉”实验。而我们在这100个实验中发现,一群年轻人因为共同的兴趣,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所能够激发出的共同行动的力量是那么大,对他自己成长的助益又是那么深。

我们在全国200多所高校发起自组织,,共同陪伴,让彼此看到行动的力量。
这是一场关于年轻人自我成长的实验系列。在座有很多的大学生,很多人可能从小父母跟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我就放心了”。从小学开始,九年义务教育的九年加上高中的三年,这12年可能是一个父母愿意付出最多时间、精力、金钱和资源给孩子的12年,这12年是所有父母都认为成长极为关键、决定人生命运的12年。可当我们读上大学(18岁),面对着这样一个陌生又有点熟悉的世界,面对着自我成长的强烈诉求时,父母好像一下子不像以前那么陪伴了。当我们需要前辈、同辈时,好像所有人都很难像过往那样支持我们自己。确实,K12教育非常之火,可是似乎没有人提过什么叫Y12?如果说K12是义务教育加高中三年,Y12会是18-30岁的12年。成年之后,而立之前,这12年是很多人还没有放弃对人生未来的很多探索,还是希望自己有很多的成长、丰富和阅历的12年,可是这12年又是一个年轻人刚刚长大成人还没有那么厚足的物质基础,还没有那么多的社会资源让自己提升的12年。而这12年非常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经常聊90后,最早出生的90后现在其实已经28岁了,而最早出生的00后也马上18岁了。当我们聊到90后、95后和00后时,可能我们头脑中还是浮现出这样的一些标签,这些标签我们会认为是这一代年轻人很新、很不一样、很特别。可是当我们摘掉这些标签的时候,在北辰过往几年的成长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年轻人关注的是这样的一些话题,这些话题他们认为对他们特别重要,甚至比起过往找工作、升职加薪、出国留学会更为重要,因为他们会发现,那些东西经历过之后,依然无法回答他喜欢什么,他是谁,他未来要做什么,等等。
相比10年前,这10年,当代的大学生和白领所关注的东西,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作为千禧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所关注的不再是那些大众一起去追逐的东西,而是特别渴望自己能够有一份安定的从容的节奏去顺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代人有着他们更新的价值观和价值认同。

我们经常聊到教育,“教育”这个词的英文可以这样拆解一下,“E”是词根,代表着向外。Duce是引导的意思,“教育”的本质本应是把一个人的内心引导出来,让他长成他自己的样子。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让一个人被培养成一个社会大机器的螺丝钉。过去的教育可能很多时候没有做到图上这句话,是因为我们都很焦虑,是因为这个社会的压力很大,是因为可能我们每个人光谈生计都来不及,更何谈探寻自己的内心。作为这一代的年轻人,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作为千禧一代,更希望的是真正找到那个自己,去探索、去追寻、去丰富体验。而这一次,可能所有人也更加认同“我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而这个想要的模样可能是教育最应该给他提供,而且教育本应着力的地方。

在北辰青年的几年中我们发现,教育一直都没有做到的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做到,而且我们应该做到,甚至我们被要求一定要做到。所以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教育创新最好的年代。而几年的实践之后,我们也愿意为此付出更多,这可能是我今天可以给带给大家的关于这个世界的好消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