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么短的时间,为什么不帮助学生们综合发展呢?」
分享嘉宾 |刘斌 益微青年联合发起人及总干事
现在无论是年轻人还是所谓的中年、老年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关心中国教育的发展。因为现在的教育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之一,或者说教育公平才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让每个人感觉在其中大有可为,而且必须为此做一点事情。但有的人长期去做,比如全职做教育公益组织、创办一家公益组织或者做长期支教的老师。
但还会有些人,全职或长期都对他们来说门槛太高了,没有那么多时间,想做个短期的,可不可以?
当然没有问题,我就鼓励大家做短期的行动。
但有另外一个问题,怎么样让短期行为更有效?长期支教,跟孩子们接触,在理念和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影响,因为教育往往需要的就是长期过程。但如果没有那么长的时间,短期怎么做?这是我今天的主题。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大名叫刘斌,益名叫柚子。小时候我们家有一个传说,说我们家祖辈去世的时候公鸡打鸣,所以我奶奶说老刘家会出人才。我在吉林农村长大,村里特别信这个,我也特别信这个,觉得这个人才就是我。所以我一直想考北大,很遗憾,没有考上,好在能到中国政法大学读了四年书,有幸在大二的时候参加西部阳光行动的活动,就是平常说的短期支教。我在西部阳光做了一个暑假的志愿者后,让我感触特别大。
后来毕业去西部阳光基金会工作,一直工作到2011年,我做了四年全职公益人。本来打算干一年就撤了,因为赚钱、养家糊口等等,但在那几年时间里我找到了内心的使命,我是从农村走到城市,但我的根还在乡村,我要为乡村做更多的事情。那我能为乡村做点什么?除了为自己的乡村做点什么,还能为整个中国的乡村做点什么?
年轻人需要有入口和窗口进入到教育公益行业,如果门槛太高,很多人就参与不进来也就感受不到价值,所以我做死磕乡村夏令营,做短期支教。事实上在校大学生做公益选择时,即使当前有了很多公益的选项,最终也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做支教类的活动。
今天我们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背景是教育的不公平和阶层的固化,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80%多的城市孩子可以考上大学,但只有5%的乡村孩子可以考上大学。而在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孩子中,很少能够考到北京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绝大多数是在扩招背景下进入到二本、三本的学校,他们毕业之后还是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所以说教育不公平和带来的阶层固化是我们当今社会面临的难题。
《未来简史》这本书有一种预测让我心惊胆寒,那就是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大量的人会成为无用阶级,只有少数精英群体掌控资源。那么谁最有可能成为无用阶级?大家应该清楚,如果现在就只能捡瓶盖,做简单机械劳动,未来就很有可能被机器替代。如果没有持续的学习能力,那么我们很容易被机器替代。或者说像《北京折叠》小说描述的那样,我们很少人会成为受益者,即使少数人成为受益者,也不见得能在社会当中很稳定的生活下来,因为阶层之间的矛盾会不断激发。
北大钱理群教授现在开始了退休养老的生活,但他其实是西部阳光早期的发起者、参与者,他曾经说,包括北大等大学都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智慧、很聪明,但实际上所有的价值导向侧重于自己获利,而没有把公众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如果社会上有一大堆非常聪明的精英群体,但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话,我们的社会会非常不安全,这会比一般贪官污吏的影响更大。
那么为什么要关心儿童、关心教育公平呢?现在社会中很多的“问题人”一定有其成长过程中的因素,可能少年时代就是问题少年,而这个问题少年往往不是贫穷带来的,而是因为没有获得足够的关爱。
这时候我们要停下来想想,他走到今天这一步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也许是因为在他成长路上有很多的冷漠眼光和歧视眼光。这样的社会,如果不从教育切入为孩子做更多的事情,别谈未来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我们可以从很多路径参与到教育公益当中,最早的支教行为是国家行为,民间行动最近十几年才出现,长期支教也是最近才多起来,包括2004年感动中国中提到的长期支教的典型,也特别感谢有美丽中国这样的机构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长期支教。在长期支教以外,还有很多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在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做支教活动,或者假期去乡村支教,这种就是短期支教。
短期支教领域有一个问题,有人虽然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给孩子们做活动,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育形式,还只是考试、强化,应试第一,并没有跳出来。事实上,这么短的时间为什么不帮助学生们综合发展呢?既然很多孩子没有机会考上很好的大学,我们就应该去关注一个人终生需要的能力,所以我们提出短期的支教教育就需要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于是我们提出采取乡村夏令营或者冬令营的形式,开始探索自己的模式。
当然,大学生在支教中也有成长,无论什么样的支教活动都要照顾两端,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孩子,这两者是可以实现共同成长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于支教儿童成长目标的设立要更清楚更有效,同时参与支教的大学生真的要扎扎实实的去做。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些方法,比如从教育目标上,希望教育不是应试导向的,而是以人的多元发展为导向的。我们一方面给孩子设计课程,这是内容层面,看得见的,还有就是也关注跟孩子相处的每个细节,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
无论是短期支教还是长期支教,支教活动要做得有效,一方面是参与的人,每个人都需要把最积极、阳光、努力、向上、充满爱的一面带到孩子面前,让孩子觉得跟他生活中接触的人不一样,他们也可以追求这样的生活,可以做这样的人,所以跟孩子相处的每个细节都非常重要。
另一个方面是内容,怎么做内容?首先,为了孩子们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必须把阅读作为重要点;第二在后现代社会,逻辑能力肯定需要,同时艺术也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未来社会对文明的需求;第三就是游戏化的思维和游戏化的心态,让孩子们之后面临任何巨变都有快速复原的能力,都能够积极的学习的生活。
具体执行时,我们把短期支教的活动改成主题性的参与活动,以参与性为主。三四个志愿者同时在场,分小组,孩子们不断的参与活动,以这样的上课方式,分成小班,每个班20多个人。比如我们以一个故事为主线,拿到一本书一个故事,还原故事主人公那天经历了什么,像中间有生活用品的制造等都包含在任务之中。另外是我们的主题设定,从夏令营大主题,到子主题,将每个主题分解到每一天,前面有开营准备,后面有收尾,中间有运动会、联欢会;上午有晨读,下午做兴趣活动,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特长。所以上课方式不停的变换,讲故事是这样子,分组活动是另外一个样子,志愿者备课期间会花很多时间进行讨论。
最后扣回今天的主题“教育公益与青年成长”,短期支教一方面推动公益社会的发展,让大学生可以短期参加,让更多参与者沉淀下来,从而推动教育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青年成长,提高人的幸福感、领导力、职业发展力。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益微青年相关信息
*注:本文及视频为活动现场实录,部分内容未经嘉宾确认
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
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是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的系列活动。沙龙汇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公益人、有创想有行动的青年,就全球青年公益话题展开讨论,旨在增进青年对全球社会公益事务的理解,探索世界的更多可能。激励更多青年人参与公益,乐天行动,创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