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编委张进
现任财新传媒编委,《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作者,资深媒体人张进,在现场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于抑郁症顽强对抗时的经历。他说道:“我2012年初开始发觉自己有问题,出现各种症状,比如睡不着觉,最严重的不是情绪低落,而是自己的思维、行动注意力、决断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都出现了很大障碍,那时候才开始害怕。我跟其他所有疾病患者一样,都经历过非常迷茫、非常害怕的事情,因为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过程持续了7 – 8个月时间,中间还经过了一次误诊。尽管我当时是非常绝望的,但我认为自己会好,坚持一段时间后,局面终于出现了逆转。”他补充道:“比较高兴的是,我现在过了50岁,但自豪的是我每天在进步,每天在接触新的秘密、新的知识,关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知识每天都在增长中。”张进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渡过”,已成为精神健康领域影响最大的公号,正在持续帮着更多受到抑郁症困扰的患者。尽管如此,他坦言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公益人士,因为自己讲到的、做的事情都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内在需要,没有任何计划,完全是顺其自然,一点一点做出来的。在分享的最后,张进告诉在场的观众:精神健康的需求属于每一个人,追求精神健康是每一个人毕生的追求。

△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第七期现场
现场观众同样进行了踊跃提问,在问及“如何处理因为自己的精神障碍而导致的家庭中父母对你的恨意或者你自己心里的不良情绪”时,张进答道:我想如果你的妈妈是一个正常的母亲,这样做只有一个原因:她不懂精神疾病。这也是前些年大多数人的误解。这两年因为精神疾病的普及,包括我个人的普及,这方面少了很多。我相信你的妈妈当时像大多数人一样不了解你的疾病,因为你表面上好好的,跟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这样,就认为你不争气,认为你过于软弱。你对你的妈妈产生情绪,是很自然的,因为你知道自己的状况,但说不清楚,无法表达。这些说起来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但是大概方向,认识精神疾病要有相对较完整的宏观科学认识框架,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认识它、把握它,这样才有可能有一个相对的认识,从而把握疾病,从而让社会接受它,并且有可能取得一种相对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沙龙嘉宾主持、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子云
活动结束前,沙龙嘉宾主持、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子云女士分享到,“我们人生在世,要处理很多关系,疾病衰老死亡也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但是,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各有不同,原因在于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求意义。我们在服务自己的同时也服务他人、贡献社会,或者去创造另一种不同寻常的意义。在我们寻求和创造意义的过程中,升华了生命的价值,这就不会被疾病真正打倒。”
正如电影《小时代》中所描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