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城乡,走在消除城乡不平等的路上。”9月15日下午,乐天行动派2018年度公益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乡村笔记联合创始人汪星宇精彩亮相青年公益人九分钟闪电演讲环节。以下为演讲实录,来一起走进汪星宇的心路历程。周游列国,却仍然说不清中国的模样大家好,我叫汪星宇,我是个去年刚毕业开始创业的小同学,所以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只能跟大家聊一聊我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尝试,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我今天有一个小小的目标,就是我想带你去乡村。我是学国际关系的,本科在复旦,研究生在纽约大学,学的一直是国际关系,我们学国际关系的人经常自嘲自己是“地命海心”,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学国际关系的这些年呢,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年过头,好多东西只要加上“国际”两个字都变得越来越贵,比如说幼儿园很便宜,但是国际幼儿园就很贵,政治学没有人学,但是国际政治学听起来是不是就能做很大的官?
于是呢,为了让自己也变得贵一点,这些年我做了不少国际交流,我在芬兰交换了大半年我在纽约读了两年研究生,我去过泰国去过韩国去过朝鲜,可走得地方越多,我却反而发现,我经常回答不了外国小伙伴们问我的第二个问题,他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永远都是“Where R U from?” 你从哪儿来?
第二个问题呢,叫“What is China Like?” 中国是怎么样的?我发现我说不上来。 我脑海中好像能想起的只有北上广深加上上海的郊区,我的老家那么大,我知道那不是对的,但真实的中国是怎么样的,我说不清楚。从上海乡下到云南临沧、凤凰凉村
说说我的老家,我的老家在上海的郊区南汇大团,是一个种瓜种水蜜桃的地方,大概就是浦东机场再往南走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我人生前二十年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跟大家说,我是上海乡下人。然后小伙伴们跟我说,不信,上海人是没有乡下的。
我以前不服,我想我小时候也是在大棚里面玩大的。小时候跟大公鸡1 on 1 搏斗,后来大公鸡啄了我鼻子这边一下,我当场败下阵来,我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是,在我爷爷奶奶的帮助下,当天晚上吃到它的肉,所以我想我一定是乡下的。
直到,我后来看到一本书,是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的《断裂》,里面说中美城乡的差异的差异是很有差异的。我刚开始没有看懂,后来他说,在美国,无论是在纽约做投行还是在嘉州做大农场,虽然你们的生活方式有可能不一样,或许你们所处的时代或者思想是没有时代上的断裂的,但是在中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乡村存在着时代上的断裂。为了了解我自己到底是不是上海乡下人,为了知道中国的乡村是怎么样的,这些年我走了很多的青年人去乡村项目的地方学习。有一个团中央的项目叫西部计划,一个地方政府的项目叫三支一扶三支一扶,有一个支教项目叫“美丽中国”,有一个扶贫项目叫“黑土麦田”。
在云南临沧的乡村学校里,老师们跟我说,他们的孩子从初中才开始学ABC,我当时一阵着急,想着这岂不是误人子弟,未来在这个国际化的环境下这样的孩子们该怎么生存下来,直到老师们跟我说,这边只有40%的孩子会参加中考,他们只有在中考的时候才会用到英语。
在凤凰凉灯村,王大哥跟我们讲了他当年趟过三条河去镇子上赶集,卖他家的跑山鸡的故事,凤凰凉灯村那可真是一个大山里的寨子啊,整个村子没有一栋水泥房子,所有的房子都是用牛蹄踩实的夯土垒成的,风景特别秀丽,他家的鸡呼吸的空气比你我要好的多了,但是当他在菜场里跟大家说这是跑山鸡的时候,完全没有人相信,在城里能买到几十块一斤的鸡啊,在那儿几块有的时候都卖不到。
我去到的好些村子,都在国家级的贫困县里,有的呢还没通路,有的呢还没通水,厕所的边上就是猪圈,猪圈的边上就是卧室,一个晚上呢,你都能听到(猪叫)小猪叫的声音。
可是也只是在那样的地方,你可以拿着一双筷子从村口一路吃到村尾,支书还会拿出包谷烧来跟你聊村子里樱桃节赶边边场,也就是相亲的故事,邀请你下次赶边边场的时候一定要来。
还有一个只有在村子里才能有的体验,叫“黑夜”,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衬得乡村有一种别样的静,明亮的乳白色的银河衬得夜格外得黑。我太想在村子里多待一会儿了,而且还想把更多的同龄人,更多的孩子们也一起拐到村子里去。因为那里有我们欠缺的视野,缺少的感同身受。 于是,去年九月,我喊上了我最好的兄弟们,让他们公务员辞职,程序员辞职,跟一起创办了一家社会企业叫乡村笔记,带着自己也带着更多的同学们用平等心去发现一个更完整的中国,同时也帮村子创造一些收入,带去一些关注。
—— 想到游学,你会想到什么?是去纽约巴黎拍照,还是去埃塞俄比亚搬砖,或者去印度做义工?这几年海外义工的项目越来越多了,这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总觉得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在出国看看的同时,也多去村子里看看,毕竟视野是双向的,不仅有高楼大厦,纽约巴黎,也有乡村田野,乡土中国。
—— 那想到去农村你会想到什么?是扶贫、是支教还是盖房子吗? 这些当然也都是很好的,非常必要的,但在这些年的工作,我发现很多当地的老乡和当地的老师他们不喜欢扶贫这个词,他们说扶贫让人觉得没有力量。很多的当地的孩子会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来我们这儿扶贫,他会想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烂爆了,那我一定要出去,我出去了打死也不要回来了。
当然支教和扶贫都是好的也都是需要的,但这就交给更有能力更有资质的机构去做吧,我们,至少可以去乡村学习。乡土研学,去乡村学习
过去的这一年,我们乡村笔记造了一个新词叫“乡土研学”,我们带着来自30多个城市的200多个初高中生去到了湘西的山村、阿坝的藏区、菏泽的戏班,没做扶贫、没做支教没盖房子,而是向当地的老乡当地的老师们学习,上文学采风、社会调研、戏曲表演或者是博物学的课。比如,我们从常德桃源上船,沿着沅江逆流而上,去重走了沈从文先生湘行散记的路线,一路上住在沿岸的老乡家里,男生鱼排上,女生住在寨子里,体验最真实的乡野,上文学采风和创意写作的课。比如,我们带着孩子们在山东菏泽的一个农村戏班扎下来,每天4点20起床压腿吊嗓子,来学一出柳子戏。
我们希望用基于乡土的学科导论课程和源于乡土的个人品格课程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乡村、更多地去思考我们从乡村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误以为我们又帮到了乡村多少。
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自己也觉得相比我们能够给到乡村的,乡村教会了我们更多。我们的整个团队都是从农村来的,我们有攀枝花种芒果的,有内蒙放羊的,有河南舞狮的传承人,也有甘孜的藏族大哥,做了六年公务员辞职跟我们一起创业。
但即使这样,我们还常常感动于村子里的勤劳勇敢和人情冷暖,走了越多的村子,我们越明白费孝通先生说: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解体了,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的影响着现代中国。城市职旅,带乡村的孩子们来城市一年前,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小小的目标说要用2年时间带1000个城市的孩子去到全国各地的乡村,现在这个目标完成了一小半,但接下来一年,我们不仅要完成之前的目标,还想尝试一个更有意义更难做,但也更责无旁贷的事情,叫城市职旅,我们想带乡村的孩子们来到城市,上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课,不再让他们的第一次远行就是出门打工,不再让他们在还有选择的时候就轻易辍学。
我们国家处在一个乡村的城镇化还没有完成,但是北上广深的逆城市化已经开始的时候,城市与乡村的物理距离已经非常得近,有近1/3的老乡会选择到城里工作,而我们也有非常多的机会去到乡村旅游或是支教,但在心灵上,我们的距离还是特别的远,在北上广深的地铁里,我们还是可以很轻易地分出谁是从城里来的谁是从村里来的,我们彼此还是不把对方当成是自己人,无法感同深受,将心比心,但17年,我们国家的城乡人口刚到50:50,一个国家如果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那会是一件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啊。所以,我们乡村笔记希望可以通过乡土研学和城市职旅为两边的孩子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视野,为乡村的发展带去一些关注,与大家一起走在连接城乡,消除不平等的路上。各位老师,如果有空的话,让我带您去村子里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