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CENTER ACTIVITY

公益组织给了很多支持,有实际支持,也有思想上的启发。

分享嘉宾 | 王丽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摔跤吧!爸爸》最近上映了,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我放这个片子,是因为每个人谈这个电影的时候不一样,对于我来说,我看到的是印度两个乡村女孩通过不断奋斗成为世界冠军的电影。这两个女孩进入国家训练中心之前,训练场地是沙土,后来系统训练是床垫子做的摔跤垫,周围的人是不理解和嘲笑。和其他人比赛的时候,规则是一样的,但资源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情况事实上是非常普遍的,中国乡村孩子和城市孩子面临的资源不一样,如果想要升学,升学规则是一样的,迈入社会,社会规则也都一样,规则都是相同的。现实中很少有电影中那么厉害的爸爸,大多数人都是在无法改变环境的状况下,比赛结局很可能就是大家想的那样,我用这个小小的点来进入我今天分享的内容。

先宏观看一下,我们面临的群体是中国乡村群体,面临的儿童数量有多大?这个是教育部2015年的统计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1.4亿,乡村学生占总数26.2%。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大多数初中在乡镇,村子里的初中比较少,所以乡村孩子们的数量也是乡村小学生的数量,所占的比例是这样的。还有这样的数据,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子女孩子,另外是留在乡村的留守儿童,数量也很大,因为统计口径不同,数量出入很大。

回到具体现实中,现实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最近十几年城镇化进程特别快,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到城市里来,包括大人和孩子,这个对乡村教育的影响是什么?有的可能是大人到城市里工作了,要把孩子带到他所工作的那个地方去,或者从本地农村到本地的县城生活,他的孩子也从农村到县城。

还有很多儿童流动。是因为在新世纪之初有一个关于调整的政策,在农村地区适度的情况下撤点并校,这个口子一开,惯性非常大:导致大量的农村学校被撤销被合并,很多农村孩子在本村、在离家很近的地方上学的可能性没有了。

这个情况在2012年出了一个新的调整政策,命令禁止随随便便、不符合程序、不符合需求的并校。但政策往往是滞后的,现实有更强大的惯性,虽然说了不能随便撤并,但很多家长把孩子从农村送到城市里上学,惯性还在,这么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大家觉得县城里的学校教育条件好一些,或者农村学生越来越少,老师也教的不好,所以把孩子送走了,这个在政策上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起到恢复效果的状况。

“流动的中国”,流动这个大背景形成了现在大农村区域的教育格局——县城地区很多学校规模特别大,乡镇和县城学校有很多寄宿式的学校,低龄段甚至幼儿园,而农村地区留下了很多规模小的学校,我们叫农村小规模学校。

请看这两张照片,我们在调研走访的时候也进过到类似的教室。打开门的时候会一股热气,各种各样的热气铺面而来。国家规定55—65人为大班额,大于65人是超大班额。一个教室,如果人数太多,老师不可能都照顾到。那么没有办法实施好教育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教育局也说,建一所满一所,这是大班额的问题。

农村寄宿式学校,不是我们一向认为的城市里那种高端的寄宿学校。有一家公益组织做过调查,农村寄宿式学校里既寄宿又留守的比例特别高,国家在留守儿童问题中提出“要办好寄宿式学校留守儿童的问题”,希望学校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但学校教育再好也是没有办法取代家庭和父母的。现实数据中,学生的发展状况、学生的阅读情况、留级率高都会让我们心里觉得不舒服。

最后一类是农村小规模学校,这是我所在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特别关注的群体。农村小学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它?因为大量人离开了,剩下了特别可怜的根苗,这些学校原来可能是几百人,现在只剩几十人、百十人,这些学校面临的现实困境有哪些?按国家规定,小学阶段生均经费,最低标准是一个人600块钱。为了照顾比较小的学校,国家还有一个政策,学生人数少于100人的村小或者教育点,按照100人给你,也就是说最低的600乘100,只有6万块钱,我们以只有100人的乡村小学来讲,一年只有6万块钱,6万块钱要支持学校一年各种各样的开支,学校就不敢送老师出来培训。

另外是师生匹配,19:1,19个学生配一个老师,如果是100人的学校,也就配5、6个老师,6个老师教所有学生肯定是忙不过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另外更重要的问题,农村地区音体美、计算机的老师特别缺乏。

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调研,也在和公益机构一起往前探索,我们认为在不大乐观的情况下还可以积极探索。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乡村小学的故事。这个学校在河北省邢台市南陈村,一个城郊村,2005年、2006年前后有几百个孩子,但这之后学校内学生迅速减少,到2014年年初只有一百个孩子,学校很萧条。

校长觉得真正的教育是小班小教室,不是大生产工厂式的,他到这个学校后,了解到一些问题,给他自己列了一个任务单,要从哪些方面把学校做好。他去学校看到的第一个现象:学校有阅览室,但大门紧锁,里面书的质量也不好,他觉得首先应该让学校有好书。他在网上查资讯,查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有个杨老师的讲座,他专程过来听讲座。讲座完后,很多人围过去跟杨老师交换名片,但他特别不敢,又觉得来一趟,如果不说句话会很遗憾。等到最后,他跟杨老师说我们学校有什么情况,能不能帮帮忙指点一下。

非常巧,那时候21世纪教育研究院已经开始做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的事情,杨老师把他推荐到我们这儿,说我们这儿可以连接到很多其他机构,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那一天是2015年4月1日,我正在贵州省遵义市参加乡村儿童阅读论坛,这时候和我在一起的都是各个乡村阅读的公益伙伴,校长给我打电话,想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书的问题,能不能解决一下。我说这太巧了,像安排好了一样,正好认识很多伙伴在做乡村阅读,就推荐了一个机构给南陈村小学。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个公益机构到了这个学校。从此之后,这个学校通过基金会的项目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后来又申请公益培训,带着老师到其他地方参与培训。他知道哪个地方小学很好,就想方设法拜访、学习。两年之后,现在,学校有190多个孩子,一年级招生的时候有40多个孩子报名,本村、外村适龄的孩子都来了,但校长说不能收了,再收就不是小班了,而且我首先要服务于本村的孩子。我讲的故事是从校长角度来看,我们要把农村学校办好,可能、可以怎么做,然后实际发生了什么。换到我们这个角度来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上的公益组织给了他很多支持,有实际支持,也有思想上的启发。

因为今天很多是在校的大学生,如果我们想要参与到乡村建设,想要参与到教育公益可以做一些什么?于是我做了简单的梳理,西部阳光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会组织教育组织年会,对整个公益情况做系统的梳理,一种是公益可以直接面对孩子,直接组织孩子进行活动和教育活动。第二是面向乡村教师,然后是面对学校层面,还有是做政策研究和倡导,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一样。

时间太短了,我没有办法介绍其他教育公益机构是怎么做的,如果想了解到更多机构是怎么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是不是有机会参与到他们的工作中,可以扫这个二维码。可能毕业之后你们不会去用两年时间到乡村深入做乡村支持工作,可能暑假的时候有其他工作,或者不是每一个暑假组织这样的乡村夏令营,我们想利用平时零散的时间也能够了解到教育公益是怎么做的,能够参与到相关的公益活动,刚才的表格能够给大家更多的启示。我是在研究生申请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实习生的工作,前前后后做了两个月左右,对我后来影响特别大,以至于后来影响到我现在做全职公益,到现在有三年时间。我相信机遇在路上,路在我们的脚下。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21世纪教育研究院相关信息

*注:本文及视频为活动现场实录,部分内容未经嘉宾确认

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

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是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的系列活动。沙龙汇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公益人、有创想有行动的青年,就全球青年公益话题展开讨论,旨在增进青年对全球社会公益事务的理解,探索世界的更多可能。激励更多青年人参与公益,乐天行动,创变未来。

上一篇: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第三期:教育公益与青年成长

下一篇:李弘:壹基金希望成为促进人人公益的平台

关闭

联系我们

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Email:csmr2013@vip.163.com

©2024 CSMR. AII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