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CENTER ACTIVITY

公益不是一个工种、职业、职位、专业,而是一个meta-profession

分享嘉宾 | 沈丹玺 三一基金会副秘书长、项目总监

我不太愿意说自己是“公益人”,但我在为Real Good工作。我本科在北大念的英语,接触到的第一个基金会是北京桂馨基金会,做乡村教育,我做了八年志愿者,从本科的时候开始。因为在桂馨的工作经历,让我对乡村教育产生了很大兴趣,所以从一个线上工作志愿者到开始去带桂馨乡村图书馆项目,在内蒙古国家贫困县小学建图书馆,跟踪了后续运营。我在北大学英语,是因为有个同传梦想,毕业后力排所有老师劝说,去了北外高级班英语学院念了硕士。做同传,我第一个职业梦想实现了,但大部分时间让你感受到的是传递工作,不是这个不重要,但我想做的更多。所以我和本科时演话剧的朋友一起发起了公益志愿者组织“叮当剧团”,在北京流动儿童社区给小朋友做戏剧教育,带他们到专业剧场演出。

做了“叮当剧团”后我发现,我们能够通过与孩子们的接触,给他们带去相对好的短期体验,让他们开眼界,甚至短期内看到他们的协作能力、创造力有很大提高,但根本不能解决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当时剧组很多孩子第二年就要回自己家乡上中学,当时我们合作的社区老师说“我们提供戏剧浸入式体验,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艺术,怎么表达当然很好,让他们去看看工厂是什么样的,未来面对生活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对于这个想法,我还没有回应的答案,但它让我思考教育本质是什么,教育公平意味着什么,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哈佛念了硕士,回来之后做了教育市场的研究,也设计了公益从业者的职业培训教育项目,做了中美跨国青年创变者的网络,去年的时候加入三一基金会。这是我自己的职业经历。

为什么要说这些?从北大、北外到哈佛,在尼尔森、联合国难民署的实习经历,还有在墨西哥的商业创投项目——从商业公司到公益基金会,好像这一切看上去非常跳跃,没有什么连续。很多人问我到底想做什么,职业怎么规划?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职位是什么、所谓的工种是什么。重要的是在规划时,每个点之间是有清晰的主题,这不是具体目标而是主题。这是我想要分享的第一点。

每一个让我做出选择的时机和背后驱动原因有很多联系,其中很重要的是——我是一个被问题驱动的人,每一个选择都是因为在上一个经历中发现了很重要的问题:比如本科的时候做乡村教育发现教育公平的挑战。做了“叮当剧团”之后,之后发现这么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开始思考怎么在政策上做推动等等。所以有很多基于解决问题的主题做出了职业选择。

我现在逐渐发现自己有两个主要主题:一是创造新的东西。我会发现自己在初期到成长起阶段的结构当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不管是当时刚回国做青螺学堂,想在中国培养能够在基层工作的CEO领导人,把这样的想法慢慢落实成课程框架,然后做成课程模型。现在在三一基金会做的事情,从0.5到1或者1.5的阶段,这个阶段让我最享受的是我在创造东西,带领团队把一个已经有但不成熟的想法变成持续运作的阶段。

另一个人生主题是我很想激励别人,激励他人做出改变,给他们带来影响,让他们成就自己是重要的人生主题。出国读硕士时,在不同的offer当中选择了教育,是因为教育最打动我,因为教育本质上就是激励人的事业。所以慢慢发现自己最享受的就是带领一群人创造新的东西,然后解决问题的状态。所以慢慢发现的职业选择是沿着这三个主题关键词去做的。

为什么讲这个?我一直觉得公益不是一个职业,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公益人,只是恰巧在这样的机构中可以让我很舒服而且很高效的解决我想解决的问题。对我来说,公益不是一个工种、职业、职位、专业,而是一个meta-profession。如果我们要创造改变,不一定非在社会领域、一个成形的组织或者所谓的公益机构里工作,任何角度都可以做一个公益人,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可以做创变者,选择哪个角度和位置是基于自己人生主题做出的。

第二个,我不太同意公益行业、非公益行业、商业行业的划分。我在哈佛上课的时候有个很大启发,老师提出不应当继续用non-profit, for-profit去划分,未来的“公益”组织,就是for-benefit的组织。所以,不在于是否营利区分做出社会改变,更重要的是定位和初衷。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选择三一基金会?我结合我个人的经历做介绍。刚才提到我的职业选择都是基于我想要解决问题,而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又带来的困惑是做的事情有没有解决当时想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参加活动、做志愿者,是因为对这个事情有某种天然的甚至直觉性的共鸣,对某些人的苦难有种本性的同情。但有没有去想过做的事情最终带来了什么,我们去计算的只是投入时间、带来媒体报道、撬动了资金,还是对于社会本身、对于这个人群带来了什么改变。这样的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去思考,而认识三一基金会的同事后,发现他们都在想这个问题。

我们基金会的价值观是“科学公益”,这个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或者科学技术,而是用科学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去做公益。那什么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务实、对自己问责,以结果为导向。在公益里意味着每个人做的项目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方案是基于问题设计的,不是基于主观判断设计的,是基于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

第二个我们做的事情所带来的结果怎样衡量,这个结果能不能反过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或者当时的解决方案有没有效,如果没有效问题出在那儿。简而言之,希望用这样的视角去推动。在3ESPACE我们有超高颜值的空间和团队(笑),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让认可我们理念的伙伴和朋友在这里互相产生连接,做项目做免费办公位和全套服务,如果项目找到了被验证的有效解决方案,我们不限金额、领域、注册形式的E掘行动还可以为其继续的增长提供资助和支持。

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情?我想是因为我在解决想去解决的问题,另外也在创造一个新的事情,而且通过空间,每天和年轻朋友一起交流,带这90后团队一起去创造新东西,这对于我来说是激励人的过程。我把理念不光是带给在座的各位,还有带给愿意出钱出力的大众、大额捐赠者,甚至是政策制定者。如果最终我们一点点努力可以撬动更多的良性变化,并让这个过程朝着科学方向迈进,那么我的问题就解决了,也创造了很多东西。我简单分享这些,也欢迎大家关注3ESPACE公众号,了解和参与我们空间活动、申请办公位、孵化服务和资助支持。

*注:本文及视频为活动现场实录,部分内容未经嘉宾确认

△扫描二维码观看第四期沙龙直播回放

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

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是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的系列活动。沙龙汇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公益人、有创想有行动的青年,就全球青年公益话题展开讨论,旨在增进青年对全球社会公益事务的理解,探索世界的更多可能。激励更多青年人参与公益,乐天行动,创变未来。

上一篇:陈骁:育人,遇自己

下一篇:柳茜:你能为你的国家做点什么?

关闭

联系我们

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Email:csmr2013@vip.163.com

©2024 CSMR. AII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