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发宫颈癌66万例,死亡35万。但宫颈癌也是目前最有可能通过综合防控措施达到公共卫生层面上消除的癌症。作为宫颈癌新发病例最多,死亡病例仅次于印度的国家,我国该如何消除宫颈癌?2024年4月26-28日,第21次全国子宫颈癌协作组工作会议暨中国子宫颈癌防控研究进展学术大会在京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宫颈癌防控仍面临筛查人群覆盖率不高的难题,尤其在低卫生资源地区,薄弱的基层筛查技术水平难以实现宫颈癌早发现、早治疗。
而随着数字智能技术被引入低资源地区宫颈癌防控领域,这一局面或将改写,低资源地区也能在宫颈癌防控中实现“弯道超车”。
低资源地区宫颈癌筛查仍面临挑战
自2009年开始对农村妇女进行“两癌”筛查,到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十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再到年中启动的《中国低卫生资源地区消除宫颈癌和乳腺癌综合防控示范项目》,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宫颈癌的防控工作。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仍属于较高水平,距离完成世界卫生组织“90-70-90”(即到2030年,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70%的妇女在35岁和45岁时至少分别接受高效检测方法筛查;90%确诊宫颈疾病的妇女得到治疗)目标仍有不小差距。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农村和低卫生资源地区,在疫苗接种、适龄女性筛查和规范治疗方面都面临挑战,距离消除宫颈癌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技术或成我国消除宫颈癌的现实路径
我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所有194个成员国及地区都承诺支持《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这意味着,我们也将要在2030年实现“90-70-90”目标。在疫苗接种率和筛查适龄人群覆盖率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在哪里?鉴于85%以上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都在中低卫生资源地区。我们又该如何帮助这些地方补上短板、共同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
研讨会上,不少专家都指向了新技术。
自1998年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卫学院特聘教授乔友林一直奔走在低资源地区宫颈癌防控一线,他选择的第一个试点地区是山西省襄垣县。

乔友林教授
上世纪70年代,100个襄垣县妇女中,超过8.5个会死于宫颈癌。乔友林介绍,其实宫颈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非常清楚,患者从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到持续感染,到癌前病变,再到宫颈癌,往往需要10年时间,这中间只要及时发现并治疗,就可以阻止死亡发生。然而在像襄垣这样的低卫生资源地区,由于基层筛查水平薄弱、群众对疾病知晓率不高等原因,很多妇女往往发现时就是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1998年,乔友林带着项目来到襄垣,将先进的液基细胞学和HPV筛查技术带到襄垣,团队的医生“手把手”教当地医生学会阴道镜检查,新的筛查和诊断技术,让襄垣县宫颈癌防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现在襄垣县35-64岁妇女筛查率高达85%。乔友林认为,襄垣县的成功实践表明,新技术为宫颈癌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如今更先进的数字技术,让低资源地区在宫颈癌防控方面也能走在前列。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朱兰认为,中国幅员辽阔,要让每一个基层医生、细胞病理学医生和阴道镜检查医生都提高到三甲医院水平,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辅助,将是低卫生资源地区宫颈癌防控的一个方向。她介绍了一项在藏区进行的宫颈癌筛查试点,这些地区HPV感染的感染率较低,但这并非宫颈癌发病率低,而是当地医生检测水平有待提高,不能及时发现癌前病变而开展治疗。这也表明,人工智能在低卫生资源地区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妇女卫生处处长徐晓超从宫颈癌三级预防角度,系统总结了我国宫颈癌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徐晓超认为,探索AI辅助诊断技术、HPV自取样技术,以及医疗技术平台远程会诊、互联网辅助诊断、辅助筛查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宫颈癌防控能力非常重要,未来将进一步促进其在宫颈癌防治实践中的评估和应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研究员、医学博士郑睿敏分享了在四川凉山州和云南丽江市启动的宫颈癌综合防治项目。在当地宫颈癌筛查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很多环节中,显著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
技术赋能 探索低资源地区宫颈癌防控新样板
襄垣县的成功,也让低卫生资源地区宫颈癌防控有了可参照的样板。当然,相比于硬件的不足,低资源地区面临更大的困难在于“软件”——基层医生筛查诊断方面水平较低,筛查准确率较低。如何降低宫颈癌筛查过程中的“因人而易”,让低卫生资源地区的妇女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宫颈癌筛查?
据介绍,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健康普惠实验室自2023年开展“低资源地区女性两癌综合防控项目”以来,已联合多方在中西部七省30余个地区开展试点,预计将在三年内为超过百万适龄女性提供宫颈癌和乳腺癌的预防、筛查、诊治等相关医疗服务和救助,以科技助力基层开展工作。
“和腾讯的合作,就是要去打个样,在低卫生资源地区,探索如何用一些简单的、容易操作、高效的检测方法,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提升筛查效率。”乔友林说。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健康普惠实验室高级总监翟家欢在研讨会上介绍,目前,低卫生资源地区在宫颈癌防控方面主要面临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基层诊疗难度高两大瓶颈问题。那么,作为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腾讯的加入又会带来哪些变化?
翟家欢介绍,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项目结合需要搭建了基层医生 “两癌筛查平台”, 已在中西部7省10余个地区陆续使用,实现了医生筛查管理一体化,患者筛查信息掌上轻松获取,不再需要像过去手工录入信息那样容易出现重复筛查、漏筛,以及阳性患者在随访环节丢失的情况。而针对基层诊疗能力不足的问题,项目则引入智能化工具,让技术赋能基层医生诊断和筛查工作。翟家欢介绍,腾讯目前正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宫颈电子阴道镜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用于辅助医生进行阴道镜诊断是否需要活检以及定位,辅助基层医生打通宫颈癌筛查的最后一公里。
要提升宫颈癌筛查的准确率,关键在于人才,除了提供资金、设备、人才,三年的项目期结束后,关键是要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对此,腾讯还联合顶级医学院校、知名行业专家形成权威内容和培训体系,在线上对基层医生水平进行个性化评估,可视化医生能力模型和学习路径,智能匹配合适的多级学习目标,针对薄弱项推荐教材、视频、指南等权威学习内容和练习题,并在完成学习后支持自主测评,时刻了解自身水平变化,可持续提升基层医生对宫颈病变的诊断能力。
研讨会上,辽宁省肿瘤医院宫颈病变门诊副主任医师崔晓莉详细介绍了这一数字教育工具。她介绍,这套学习系统设置初、中、高三档学习目标,基层医生通过智能测评获取智能学习模型,系统根据基层医生个性化情况设置学习目标,针对薄弱知识点专项学习。以闯关、PK、组队等多样化形式趣味学习,实现智能“测-学-练-评”一体化。
崔晓莉介绍,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了600多人的培训。抽样调查显示,经过培训,受训者阴道镜检查能力和信心显著提升,阴道镜拟诊总体准确性从55.3% 提升至70.4%,且在培训结束2个月后,阴道镜检查能力和信心仍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