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动前夜 //
人们像发了疯似的在马路上、巷子中叫嚷着,不断把手中的火把抛进街边的教堂里、民宅里、车里。
“嘭”,一辆停在街口汽车内爆发出一团火光,映亮了上方一小片天空。一群身形彪悍的男子冲进燃烧的房屋,劫掠屋内一切可拿走的家具和电器。路透社的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了尼日利亚这场触目惊心的暴动。
而离发生暴动的卡诺200公里外,卡杜纳市区就像一潭平静的湖水。夜幕降临,燥热的空气依旧,街边的小摊贩还在叫卖,摩托车疾驰而过。刘洁早早回到自己临时居住的公寓,正要开始度过她在尼日利亚做艾滋病宣传志愿者的第43个夜晚。
“周一总统大选过后,部分地区将发生暴动。请志愿者务必在周日之前将水和食物储备完善。处于安全考虑,切勿出门!切勿!”
2011年4月16日,也就是暴动发生的两天前,刘洁接到了来自VSO(英国海外志愿者服务社)的紧急通知。她和其他人立刻停下手中一切工作,回家避难。
屋内的安全屏障并没有安抚刘洁的恐慌,守着公寓里那台没有电的电视机,无法及时得到外界消息的她有些不知所措,终于抱起枕头跑到同宿的英国志愿者房间内,愣愣地盯着窗外的天空,“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她说。
可“暴风雨前夜”这次出乎意料地漫长,刘洁说,卡杜纳那几天看上去相当稳定,她甚至用了“和谐”这个词。然而,提前得到的暴动消息,还是促使她鼓起勇气迈出家门,去跟当地居民待在一起。她说当时的考虑是人多力量大,出了事可以互帮互助。
在北部水深火热时,刘洁与院子里的人们组建了巡街队伍,并分了早班和晚班围着自己的社区巡逻,连日来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也许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小区域太安全了,当地有位大妈突然操心起刘洁的感情状况来,问她缺不缺一个男朋友。
北部的暴动持续了五天,期间VSO每隔8个小时便会给刘洁打电话确认她的安全。宵禁解除后,刘洁和其他国际志愿者就被安全护送到局势相对稳定的首都阿布贾。坐在车里,刘洁惊讶地看到被烧得像炭一样的汽车仰在混着血的土路上,街上的房屋被蹂躏得残败不堪,才意识到原来卡杜纳也发生了恐怖的暴动,只是未波及自己所在的社区——这令她现在想起都有点后怕。
对于他们在暴动之后的安排,VSO给了志愿者们两个选择:坐最近一班飞机提前撤回国内或继续留守。三十个人的队伍中只有一名志愿者选择了前者。
“我想要留下来看情况,一看大家都没有走,就还是觉得应该跟大家在一起。而且首都还是相当安全的。”刘洁的这种坚定部分源于她相信所在的国际组织有能力保护他们一行人的安全。在她看来,尼日利亚的那场暴动虽然惊心动魄,但还不足以动摇她的志愿者计划,毕竟她此行很不容易。再说别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她为什么做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