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禾趣计划发起人杨团女士和同学们分享了她深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经历。她说:“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的主导方向是在农村帮助农民建立综合农协,综合农协跟一般的合作社最大不同是不只做经济,而是要用经济上赚的钱来支持家乡的老人、妇女、儿童,也就是说要形成经济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个循环链。”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做法最重要的一条是本土人才培养。
所以杨团老师和她的同事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当地的乡工,即乡村社区工作者,即在乡村的合作组织中,有一定工资或者津贴收入的,为农民服务的职业人员。她提到:“开始有的人年龄比较大,后来有一批年轻人已经开始当上乡工,重要的条件是合作组织能够通过自己的经济运作给这些年轻人发得起工资。只有这样这些年轻人才能留在农村。”
在分享的最后,杨团老师真诚地对现场的年轻朋友们说道:“你们现在面临的是中国的重要时代,是中国发展的拐点、向上腾飞的重要时代。乡村振兴,公益先行。各位在座的青年,要努力抓住自己的青春,真的能够在自己未来的30多年中为中国乡村振兴,为中国整个国家的富强做出你们的那一份努力,这个努力让你到我这个时候会很骄傲地说,我尽了我最大的努力,那就好了。”
现场观众同样进行了踊跃提问,在问及“中国农村养老部分,现在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困难,如何动员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的”时,杨团老师答道:山西蒲韩社区的养老的确是值得推广的典范。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过一篇文章,提到养老的做法是把老年人按照他们的情况分成三类,一类是失能的,第二类是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虽然走路晃晃的,但比较健康、还能自理的。第三类是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残疾人及失能失智不太严重的老年人。解决的思路基本上以志愿者为中心,同时加上老年可以承担的费用,比如不倒翁学堂,照顾失能失智的在家老人,还有就是每天下午太阳好的时候,让这些人坐在室外,有人教舞蹈、实践、捶打,还有讲卫生常识。这一套东西主要是他们自己发明创造,自己发明创造不断摸索走出来的路很有章法,制度化还可以提升,也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导致周围村长、支书都发动资源开始做这件事。
活动结束前,沙龙嘉宾主持、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子云女士分享到,今天的主题是“你们所不知道的冷门公益项目”,我想从今天开始,希望未来所有公益项目都不会冷门,都是热门的,因为我觉得大家所做的每一份工作都牵涉到最核心的词:爱。爱让我们人类生活更美好,每个人都要为真正的美好而工作,为真正的利益而工作。
坚持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是很多人在追求的信条。不妨从今天开始,试着去挑战一个冷门公益项目,相信你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
据主办方介绍,2018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将会持续进行,第九期沙龙将在6月举办,届时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数洞社媒”和“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获取详情。
北京大学“乐天行动派”公益沙龙是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的系列活动。沙龙汇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公益人、有创想有行动的青年,就全球青年公益话题展开讨论,旨在增进青年对全球社会公益事务的理解,探索世界的更多可能,激励更多青年人参与公益,乐天行动,创变未来。